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1.白天进入电影院,开始看不见座位情况,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能加以分辨,这个过程是( )。
A.漂白过程 B.明适应 C.暗适应 D.感觉后效
1.C【解析】视觉的适应。从明亮到黑暗是暗适应。
2.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这称为( )
A.知觉恒常性 B.理解恒常性 C.知觉适应性 D.记忆恒常性
2.A【解析】恒常性的概念。
3.下列事例中属于负强化的是( )。
A.老师对迟到的学生罚款
B.小明今天按时完成作业了,老师就不再批评他了
C.老师批评未按时完成作业的小张
D.明明上课扮怪相,老师和同学都不予理睬
3.B【解析】A和C是惩罚,D是消退。
4.以下心理学家及其理论匹配不正确的一项的是( )
A.托尔曼——认知—地图说 B.布鲁纳——认知—发现说
C.奥苏泊尔——认知—接受说 D.桑代克——完形—顿悟说
4.D【解析】苛勒——完形—顿悟说。
5.某寄宿制小学一名学生睡觉时突然小腿抽筋,生活老师应立即采取的措施是( )。
A.让学生下床,站直抽筋的腿
B.让学生平躺,按摩抽筋部位
C.让学生下床,用冷水冲洗抽筋的腿
D.让学生平躺,在其抽筋部位贴上止痛膏
5.A【解析】抽筋是肌肉痉挛的一种,所以必须先直立,缓解强直收缩这一现象,然后再对疼痛部位进行按摩。
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6.学生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从而改变自己的态度与行为,同时将这些观点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这说明其品德发展达到( )
A.服从阶段 B.依从阶段 C.认同阶段 D.内化阶段
6.D【解析】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社会规范及其价值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7.有的学生学习时必须找到一个绝对安静的场所。这属于( )
A.努力管理策略 B.环境管理策略
C.时间管理策略 D.元认知管理策略
7.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资源管理策略中的环境管理策略。
8.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之一,在课程类型上,它属于( )。
A.科学课程 B.活动课程 C.隐性课程 D.核心课程
8.C【解析】隐性课程又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指的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如师生关系、校园文化、学风等。
9.提出“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这一观点的是古希腊学者( )。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维多利亚
9.B【解析】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对一个国家应有的法律与制度做了论述,对于教育问题,他说:教育应该是国家的,每一个公民都属于城邦,所有的人都应受同样的教育,“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
10.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果企图用“堵”和“压”的办法去解决,就会产生矛盾,造成反抗;用“大禹治水”的办法,能使学生明白事理,提高认识。这反映的是( )
A.知行统一原则 B.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C.疏导性原则 D.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10.C【解析】“大禹治水”的教育方法是运用了疏导性原则的体现。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综合素质
11.下列选项中,关于素质教育与考试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应试教育是提升学生学业水平的重要手段
B.考试的主要功能是甄别与选拔,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C.素质教育就是非考试的教育,应该取消一切考试
D.素质教育不应与考试对立
11.D【解析】考试作为评价的手段,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尺度之一,也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手段之一。因此,素质教育不应与考试对立。
12.以下不属于《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司法保护措施的有( )。
A.当地教育部门为在各方面有天赋的学生举办天才培训班,为他们的成才创造有利条件
B.初中生小杨在收容教养期间,在司法机关的教育和感化下,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决心悔改
C.某人民法院在审理一宗法定继承的案件中,依法对未成年人陈某的份额给予适当的照顾
D.把有违法或品德偏常行为的未成年学生送人工读学校进行帮助教育
12.A【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章“司法保护”第五十四条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B项符合该规定。第五章第五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继承案件,应当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继承权和受遗赠权。C项符合该规定。第五章第五十七条规定,对羁押、服刑的未成年人,应当与成年人分别关押。羁押、服刑的未成年人没有完成义务教育的,应当对其进行义务教育。D项符合该规定。故本题选A。
13.书店老板耿某向初中生小刘出售色情书刊,耿某这种做法违反了(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13.D【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四条规定,禁止任何组织、个人制作或者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暴力、凶杀、恐怖、赌博等毒害未成年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以及网络信息等。题干中耿某的做法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14.关于“师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处于私情之爱
B.对少数优秀学生的关爱
C.严慈相济,既有母爱的纯真、慈祥,又有父爱的严格、庄重
D.师爱不具有育人的作用
14.C【解析】发挥师爱应遵循:尊重信任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热爱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同时,师爱具有育人的作用。
15.海市蜃楼是光的一种( )现象。
A.反射 B.散射 C.折射 D.衍射
15.C【解析】海市蜃楼是一种因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它也简称蜃景,是物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保教知识与能力
16.在同一桌上绘画的小班幼儿,其想象的主题往往雷同,这说明幼儿想象的特点是( )。
A.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B.想象的主题不稳定,想象方向随外界刺激变化而变化
C.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性,形象间不能产生联系
D.以想象过程为满足,没有目的性
16.A【解析】幼儿常常会偷看别人画什么,自己再画什么,说明没有预定目的。
17.幼儿不小心将布娃娃摔在地上,幼儿抱起娃娃就拍,哄着布娃娃,这种现象反映幼儿思维具有( )的特点。
A.刻板性
B.拟人性
C.表面性
D.经验性
17.B【解析】抱起娃娃就拍,哄着布娃娃这是把娃娃当作人,属于拟人性。
18.下列关于幼儿一日常规活动说法错误的是( )。
A.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不去户外活动
B.要让幼儿在间隙活动中及时饮水,允许幼儿根据自身需要喝水
C.吃饭前教师要组织幼儿进行盥洗活动
D.幼儿入园后必须进行晨检
18.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幼儿园一日常规。幼儿一日活动中,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必须保证至少1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不能根据幼儿喜好做简单处理。
19.幼儿进入幼儿园后,往往根据( )来判断在幼儿园是否安全、是否可以信赖。
A.小朋友对自己的态度
B.教师教学的水平
C.教师对自己的言行
D.幼儿园玩具的多少
19.C【解析】本题考查幼儿园心理环境创设。幼儿进入幼儿园后,往往根据教师对自己的言行来判断在幼儿园是否安全、是否可以信赖。只有当他们感到被关心、有保障时才有信心进行学习和探索。所以良好的心理环境是幼儿积极活动的基础,教师是幼儿心理环境的重要创设者。故选择C。
20.儿童按照故事、童话的内容,分配角色,安排情节,通过动作、表情、语言、姿势等来进行的游戏被称为( )。
A.规则游戏
B.结构游戏
C.角色游戏
D.表演游戏
20.D【解析】本题考查游戏的分类。表演游戏是儿童按照故事、童话的内容,分配角色,安排情节,通过动作、表情、语言、姿势等来进行的游戏。故选择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