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1.梁启超曾以一句“夫科举非恶制也,所恶乎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表达了对科举制的肯定。科举制诞生于( )。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南北朝
1.A【解析】本题考查对科举制的识记。科举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正式诞生于隋朝,真正成型是在唐朝。A项正确。
2.课堂上,老师让同学们说一说面粉的用途。A同学说:“可以做面包,可以做面条,可以做大饼......”一共说出了十几个答案。B同学说:“可以做馒头,可以当作橡皮泥,可以做糨糊。”A、B同学的回答分别体现了发散思维的( )特征。
A.独创性;变通性 B.变通性;流畅性 C.流畅性;变通性 D.变通性;独创性
2.C【解析】本题考查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
3.天空中出现朝霞就会下雨;天空出现晩霞就会放晴。人们由此得出“朝霞不出门,晩霞行千里”的结论。这主要体现思维的( )。
A.间接性 B.抽象性 C.稳定性 D.概括性
3.D【解析】本题考查对思维两个重要特征的理解。
4.下列关于情绪与情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和动物都有情绪和情感 B.情绪的产生与人的社会需要有关
C.情绪具有情境性和动摇性 D.情感比情绪产生早
4.C【解析】本题考查情绪与情感的区别。情绪一般指个体在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情境中直接产生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那些满足人们需要的事物和对象,会引起各种肯定的态度,使人产生满意、愉快、高兴、喜悦、爱慕等情绪体验;相反,那些妨碍人们需要得到满足的事物和对象,就会引起否定的态度,使人产生不满、痛苦、忧愁、厌恶、恐惧、憎恨等不快之感。而情感一般指个体意识到自己与客观事物的关系后而产生的稳定的、深刻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情绪具有情境性和动摇性,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故正确答案为C。
5.小学德育的最基本方法是( )。
A.榜样教育法 B.说服教育法 C.品德评价法 D.陶冶教育法
5.B【解析】小学德育的最基本方法是说服教育法。
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6.下列关于教师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
A.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B.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C.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D.教师角色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单一化
6.D【解析】本题考查教师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这一界定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角色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而不是单一化,D项表述错误,与题干相符,当选。
7.刘老师在课改经验交流会上说:“教学内容要以学科为中心,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各科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根据刘老师的发言可知,刘老师支持( )课程理论。
A.学科中心 B.活动中心 C.社会中心 D.儿童中心
7.A【解析】本题考查课程理论流派。学科中心课程理论是最早出现、影响最广的课程理论。学科中心课程理论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与不同学科对应设置课程,通过分科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科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因此,刘老师支持的是学科中心课程理论。A项正确。
8.两条平行线不能相交,这是一种( )。
A.符号学习 B.概念学习 C.命题学习 D.定义学习
8.C【解析】本题考查对知识学习类型的理解。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命题学习是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结合题意,两条平行线不能相交,要求我们必须知道两个概念,即“平行线”和“相交”,这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命题学习,故正确答案为C。
9.桑代克曾说:“人的智慧80%决定于基因,17%决定于训练,3%决定于偶然机会。”可见,桑代克夸大了( )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
A.环境 B.学校教育 C.遗传 D.主观能动性
9.C【解析】本题考查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题干中,“人的智慧80%取决于基因”说明桑代克过分夸大了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故正确答案为C。
10.吴老师总是喜欢搞突袭考试,学生们怨声载道,而吴老师却认为这样才能够测试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学生对知识的掌握オ会更加牢固。吴老师的做法实际上违背了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 )。
A.效果律 B.练习律 C.准备律 D.动机律
10.C【解析】本题考查桑代克试误说的基本规律。准备律是指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题干中吴老师喜欢搞突袭考试,不给学生准备时间,学生不容易掌握学习的内容,违背了准备律。故正确答案C。
综合素质
11.刚开学,班主任周老师言辞恳切地对学生讲:“迎接中考是这一年的重中之重,关系到人生发展,大家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课外活动上。”周老师的说法( )。
A.合理,有利于学生复习应考 B.合理,体现了强烈的责任心
C.不合理,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D.不合理,不利于学生主动发展
11.C 【解析】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的有机结合,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题干中周老师过分注重文化成绩的考核,而忽视了课外活动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作用,其观点不符合素质教育观。故本题选C。
12.刘某小的时候,父亲很疼爱他,随着刘某的长大,父亲对他的爱就越来越少,甚至讨厌他。只要刘某稍不听话,父亲就打他、骂他。上初中以后,父亲打得越来越凶,常常把他打得浑身青一块、紫一块的。若刘某父亲经多次教育仍不能改正,刘某可以向( )请求撤销其父亲的监护权。
A.人民政府 B.人民法院 C.教育部门 D.学校
12.A【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章“司法保护”第五十四条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B项符合该规定。第五章第五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继承案件,应当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继承权和受遗赠权。C项符合该规定。第五章第五十七条规定,对羁押、服刑的未成年人,应当与成年人分别关押。羁押、服刑的未成年人没有完成义务教育的,应当对其进行义务教育。D项符合该规定。故本题选A。
13.体现教师追求真理、探索真理、捍卫真理的科学精神的优秀品质是( )
A.团结协作 B.爱岗敬业 C.为人师表 D.终身学习
13.D【解析】教师追求真理、探索真理、捍卫真理的科学精神体现的是教师“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即“终身学习”的规定。
14.为了改变学生从课本中找“标准答案”的习惯,刘老师经常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自由讨论、探索答案。同事马老师对刘老师说:“你这样会使学生思维太发散,也浪费时间,将来考试肯定会吃亏的,我从不这样做!”下列选择中正确的是( )。
A.马老师的说法合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B.刘老师的做法得当,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C.马老师的说法欠妥,不利于维持课堂教学秩序
D.刘老师的做法欠妥,不利于保证正常教学进度
14.B 【解析】素质教育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刘老师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自由讨论、探索答案,不仅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15.在Word中进行3次复制操作和4次剪切操作后,在剪贴板上( )。
A.只有剪切的内容 B.最后一次复制和最后一次剪切的内容
C.最后一次剪切的内容 D.这7次操作的内容
15.D【解析】在Word中,剪贴和复制的内容都将被保存到剪贴板上,因此这7次操作的内容将被保存在剪贴板上。用户可以通过剪贴板窗格查看这7次操作的内容。但是,在进行粘贴操作时,粘贴的是最后一次操作放入剪贴板的内容。
保教知识与能力
16.幼儿开始有较稳定的态度、情感、兴趣等,个性初具雏形的时间是( )。
A.3~4岁
B.4~5岁
C.5~6岁
D.6岁以后
16.C【解析】大班幼儿有稳定的心理特征,对人对事有较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17.幼儿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的标志是( )。
A.掌握代名词“我”
B.掌握代名词“你”
C.掌握代名词“他”
D.分清自己及他人
17.A【解析】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的标志是掌握代名词“我”。
18.儿童在进餐之前应该进行的活动是( )。
A.盥洗
B.娱乐
C.游戏
D.劳动
18.A【解析】本题考查幼儿进餐常规。幼儿应该讲究用餐卫生,在吃饭之前应进行洗手等盥洗活动。
19.活动区是教师根据儿童发展的需要和幼儿园的实际情况设置的不同角落、区域,( )是儿童在活动区活动的基础。
A.空间
B.材料
C.隔离
D.活动规则
19.B【解析】本题考查活动区创设。区域活动的材料是幼儿主动建构知识的媒介,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材料来实现的。因此,材料是儿童在活动区活动的基础。故选择B。
20.语言领域教学活动环境创设的要求不包括( )。
A.提供使幼儿“想说、爱说”的活动材料
B.利用语言区角环境,使教学活动同步拥有丰富的语言环境
C.提供促使幼儿“多做”的示范
D.创设使幼儿“敢说”的环境气氛
20.C【解析】本题考查语言教育活动。语言领域教学活动环境创设的整体要求:(1)创设使幼儿“敢说”的环境气氛;(2)提供使幼儿“想说、爱说”的活动材料;(3)提供促使幼儿“会说”的示范;(4)利用语言区角环境,使教学活动同步拥有丰富的语言环境。故选择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