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1.正常行驶的汽车意外遇到故障时,司机紧急刹车,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紧张的情绪体验,就是( )。
A.激情 B.心境 C.应激 D.热情
1.C【解析】本题考查情绪的相关内容。应激是指一种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所引起个体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当人遇到紧张危险情境且又需迅速采取重大决策时,就可能导致应激状态的产生。因此,题干中司机紧急刹车产生的特殊的、紧张的情绪体验属于应激。故正确答案为C。
2.看到某件物品时常被其惯用的用途所束缚,很难想到它其他方面的用途。这种现象被称为( )。
A.习惯 B.定型 C.定向 D.功能固着
2.D【解析】本题考查对功能固着的理解。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物体的倾向称为功能固着。功能固着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通常的功能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或典型的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的功能。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容易摆脱对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从而直接影响问题解决的灵活性。题干中因物品惯用的用途而难以想到它别的用途属于功能固着的现象。故正确答案为D。
3.在乒乓球运动学习中,推挡动作的学习可以直接迁移到左推右攻这种组合的动作学习中去。这种迁移方式属于( )。
A.一般迁移 B.水平迁移 C.逆向迁移 D.具体迁移
3.D【解析】本题考查对学习迁移类型的辨别。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是指在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题干中将乒兵球运动学习中的推挡动作运用于左推右攻的动作组合学习中,属于具体迁移。故正确答案为D。
4.《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题干中苻坚将草木视作人形,这属于条件作用的( )。
A.分化 B.获得 C.反射 D.泛化
4.D【解析】本题考查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的机制。条件反射的泛化是指条件反射建立之后,对相似的刺激以同样的方式作出反应。题干中苻坚之所以会草木皆兵,是因为苻坚先前吃了败仗,内心已经害怕不已,现在又见对岸晋军一座座的营帐排列得整整齐齐,手持刀枪的晋兵来往巡逻,阵容严整威武,苻坚心虚害怕之下就把八公山上的草木都看作士兵了。因此这种现象是泛化。故正确答案为D。
5.班级的生活委员静静见到班级内有同学生活困难,偷偷地将班费暂时挪用了一小部分给那位困难的同学,并向其说明要尽快还上,本想会获得老师的表扬,但此事被班长西西知道了,并在班级中当众宣布,批评静静擅自挪用了班费是非常不好的行为。静静感到非常委屈。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静静的道德发展处于( )阶段
A.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 B.相对功利道德定向
C.寻求认可定向 D.社会契约定向
5.C【解析】本题考查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处于寻求认可定向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要求,符合大众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总是考虑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并尽量按这种要求去思考。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题干中,静静出于帮助别人的心理来获得老师的表扬,其道德发展处于寻求认可定向阶段。故正确答案为C。
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6.小双一直以来很喜欢听歌,尤其是近一个月无论上课还是做作业甚至考试的时候总是忍不住去想那些听过的歌词和旋律。小双总是提醒自己要集中注意力,可越是不要去想,就越忍不住。根据以上描述可知,小双可能存在的心理障碍是( )。
A.焦虑症 B.强迫症 C.抑郁症 D.恐惧症
6.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题干中,由于学业上的压力,小双在上课、做作业甚至考试的时候忍不住去想听过的歌词和旋律,不能集中注意力,当她告诫自己要专心时,越是这样想越是无法控制自己,这属于强迫症中典型的强迫观念的表现,故正确答案为B。
7.工厂内设置了分贝器,当女工聊天声音达到一定分贝时报警器就会响,刺耳的响声会迫使女工停止讲话,报警器也会随之停止。时间长了,女工在工作时间不再闲聊,提高了工作效率。这种做法属于(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自我强化
7.C【解析】本题考查惩罚的相关知识。呈现性惩罚是指通过增加某种(讨厌的)刺激来减少反应发生的概率。题干中是给予刺耳的报警器这种不偷快的刺激来减少女工闲聊的概率,属于惩罚。故正确答案为C。
8.性格内向的小明成绩突然一落千丈,张老师与他沟通无果。为了了解小明成绩下滑的原因,张老师最适合采用下列哪一项方法?( )。
A.实验法 B.问卷调查法 C.观察法 D.教育行动研究
8.C【解析】本题考査对观察法的识记。观察法是指研究者依据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做出准确、具体和详尽的记录,以便全面而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的一种研究方法。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广泛使用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题干中的小明性格内向,在言语沟通不合适的情况下,采用观察法更适合找到小明成绩下滑的原因。C项正确。
9.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的理论依据是( )
A.建构主义 B.多元智力理论 C.人本主义理论 D.行为主义理论
9.B【解析】本题考查对我国课程改革理论基础的识记。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为我国新课程改革“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与支持。该理论认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八种相对独立的智力:(1)言语智力:(2)逻辑一数学智力(3)空间智力;(4)音乐智力;(5)运动智力;(6)人际智力;(7)自知智力;(8)自然智力。每种智力都有其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每个人身上的组合方式不同。B项正确。
10.今天体育课的内容是立定跳远。课程一开始,洪老师便让所有学生聚拢在一起,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自己接下来的示范动作。洪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
A.讲授法B.练习法C.演示法D.参观法
10.C【解析】本题考查对教学方法的识记。演示法是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之一,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各种实物、教具或者进行示范性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的教学方法。题干中,洪老师示范立定跳远的动作,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来获得感性认识,属于演示法。C项正确。
综合素质
11.三年级的张老师正在讲课,青阳突然大声地提出疑问。对此,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对青阳提出批评,课堂上不经允许不可以随意发言
B.针对青阳提出的问题,让大家展开讨论
C.假装没有听到青阳的质疑,不予理睬
D.斥责青阳的行为,让他闭嘴
11.【答案】B 教学过程中师生处于平等地位,教师要尊重学生。当学生有问题需要予以解决时,针对学生的疑问展开讨论是最佳的处理办法。
12.某中学校长对素质教育检査组说:“我们学校对素质教育十分重视,课外活动开展的非富多彩,有科技小组、美术小组、音乐小组.但现在学生正在上课,下午课外活动时,请你们指导。”该校长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
A.不正确,素质不等于课外活动 B.不正确,素质不包括兴趣小组
C.正确,素质要开展课程 D.正确,素质要组建兴趣小组
12.【答案】A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因此,素质教育不等于课外活动。
13.某老师未经学生允许私自将学生的作品编入自己编著的优秀作文集,对该老师的做法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老师的做法侵害了学生的财产权 B.该老师的做法侵害了学生的著作权
C.该老师的做法侵害了学生的名誉权 D.该老师的做法侵害了学生的人身权
13.【答案】B 著作权法所称的作品,是指文学、艺术、科学领域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因而,学生的作文也是作品,是受著作权保护的文字作品,学生是其作品的著作权人。该老师未经学生允许,私自将学生的作品编入自己编著的优秀作文集,其做法侵害了学生的著作权。
14.某学校安排音乐教师兼职法制教育,该学校的行为( )。
A.正确,节约了教学资源
B.正确,有利于教师全面发展
C.不正确,学校应聘请从事法制教育的专职或者兼职教师
D.不正确,学校应取消法制教育
14.【答案】C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九条规定,“学校应当聘任从事法制教育的专职或者兼职教师。学校根据条件可以聘请校外法律辅导员”。
15.“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句诗出自顾城的( )。
A.《黑眼睛》 B.《英子》 C.《一代人》 D.《白昼的月亮》
15.C【解析】题干这句诗出自我国当代朦胧诗派诗人顾城的作品《一代人》。
保教知识与能力
16.在不理解的情况下,幼儿也能熟练地背诵古诗,这是( )。
A.意义记忆
B.理解记忆
C.机械记忆
D.逻辑记忆
16.C。【解析】机械记忆是死记硬背,意义记忆是理解之后再背。
17.幼儿能区别一个人是男的还是女的,就说明他已经( )。
A.形成了性别角色习惯
B.具有了性别概念
C.产生了性别行为
D.对性别角色有明确的认识
17.A。【解析】能区别一个人是男的还是女的说明具有了性别概念,和行为无关。
18.我国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陶行知认为幼儿教育应解放儿童的( )。
A.主动性
B.活动
C.兴趣
D.创造力
18.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教育家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通童教育》一文中指出:“创造的儿童教育,不是说教育可以创造儿童。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
19.39.下列结束角色游戏的方式不适当的是( )。
A.“现在时间到了,该下班了。”
B.“没看好病的病人请明天再来吧。”
C.“时间到了,游戏结束,老师要收玩具了。”
D.“请还没卖完东西的售货员明天再来。”
19.C。【解析】本题考查角色游戏特点。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需要让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下结束游戏,同时对第二天的游戏有期待,结束游戏的时机应该是幼儿情绪尚未低落前,再玩就会进入倦怠的时候。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用游戏中的情节或线索结束游戏,避免生硬地结束。故选择C。
20.( )是幼儿游戏与成人游戏,幼儿游戏与其他工具性行为(具有一定功利目的的行为)最显著的区别。
A.随意性
B.为游戏而游戏
C.目的明确
D.游戏时间长
20.B。【解析】本题考查游戏的特点。为游戏而游戏,是幼儿游戏与成人游戏,幼儿游戏与其他工具性行为(具有一定功利目的的行为)最显著的区别。幼儿游戏是一种无拘无束的活动,不能强制,没有外加的目的,是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按照自己的体力和能力选择进行的自愿自主的活动。故选择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