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教学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结合生活,理解“一分钟”的意思。
教师出示手表或手机上的计时器,让学生体会“一分钟”大概是多长时间。
2.教师板书课题,范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运用多种方法,指导识字
1.借助图片,认读“钟、共、汽、背”。
(1)出示闹钟、公共汽车、小朋友背书包的图片,引导学生分别说说这是什么,小朋友在做什么。
(2)出示词卡“闹钟”“公共汽车”“背书包”,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3)了解“钟、汽、背”的字形特点。
①出示字卡“钟、汽、背”,引导学生发现“钟”是由金字旁和“中”组成的,读音与“中”一样;“汽”是由三点水旁和“气”组成的,读音和“气”一样;“背”是由“北”和“月”组成的,读音和“北”相近,是一声。
②指名学生读一读这三个字。
(4)出示字卡“共”,带学生读准后鼻音。
2.联系生活经验,认读“丁、迟、洗”。
(1)认读“丁”字。
①提问:闹钟响的时候会发出怎样的声音?
教师模仿闹钟发出的“丁零零”的声音,并出示词卡“丁零零”,带学生读一读。
②出示字卡“丁”,提醒学生读准后鼻音。
(2)认读“迟”字。
①出示《上学歌》中的句子,“我去上学校,天天不迟到”,指名学生读一读。
②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有没有迟到的经历。
(3)认读“洗”字。
①播放“洗脸”的视频,让学生说一说视频中的人在做什么。
②出示词卡“洗脸”,教师范读。学生边做洗脸的动作边读。
③引导学生结合生活想一想,“洗”还可以组成什么词,让学生自由说一说,如洗手、洗衣服,加深学生对“洗”字的理解。
④识记“洗”的字形,引导学生发现“洗”是三点水旁,这个字的意思和水有关。
3.结合语境,认读“刚、决定、已经”。
(1)出示词卡“刚、决定、已经”,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在语境中理解“刚、决定、已经”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先让同桌之间简单交流,是否知道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再根据反馈适当讲解。
①“刚”,结合生活实际,出示句子,如“我刚想去找你,你就来了”,让学生读一读句子,体会“刚”的意思。
②“决定”,结合对话,如,“今天我们还去踢球吗?”“你决定吧。”同桌之间说一说,理解“决定”的意思。
③“已经”,出示《小蜗牛》中的句子,“哦,已经是夏天了”,以及生活中的句子“爷爷已经六十岁了”,指名学生读一读,理解“已经”的意思。
学习课文
一、教学第1自然段,了解故事的起因
1.教师领读第1自然段,学生跟读。指导读好“元元”的名字,注意第二个字读轻声。识记“元”字。
2.出示句子:元元打了个哈欠,翻了个身。
(1)出示短语“打了个哈欠”,一名学生读短语,另一名学生做相应的动作,其他学生评价读得准不准确,动作对不对。
(2)教师指导后,全班再读读这句话。
3.出示句子:再睡一分钟吧,就睡一分钟,不会迟到的。
指名学生读一读,体会元元此时的心情,选择合适的表情项。
4.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可以试着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二、教学第2-4自然段,知道元元迟到的经过
(一)教学第2自然段
1.教师领读第2自然段,学生跟读。
2.出示句子:他很快地洗了脸,吃了早点,就背着书包上学去了。
(1)出示插图,认读“早点”,再说说元元早点吃的是什么。
(2)同桌合作,一人做动作,一人读句子,演演这句话的意思。
3.出示句子:到了十字路口,他看见前面是绿灯,刚想走过去,红灯亮了。
(1)出示图片,指导学生认读“十字路口”“绿灯”“红灯”,理解词语的意思。
(2)出示绿灯变红灯的情景,让学生结合情景读句子。
引导学生感受“刚”表示时间短暂,绿灯快结束了,红灯亮起来了,这两件事情连接得很快。
(3)结合生活体验,说说自己有没有“刚想走过去,红灯亮了”的情况。
4.出示句子:他叹了口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
(1)出示词卡“叹了口气”,学生认读,做做动作。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在什么情况下,自己会叹气,体会元元的心情,读读这句话。
(3)提问:元元为什么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
预设:要是早一分钟,就能赶上绿灯了。教师板贴。
(4)同桌练读,试着读出元元说话的语气。
5.学生带着体会到的感受,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
(二)教学第3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数清楚第3自然段共有三句话。
2.出示句子:他等了一会儿,才走过十字路口。
(1)提问:元元没有赶上绿灯,所以他在哪“等了一会儿”?
(2)联系《明天要远足》,引导学生体会“才”在这里表示时间很长的意思。
(3)体会元元焦急的心情,学生再读读这句话。
3.出示句子:他向停在车站的公共汽车跑去,眼看就要到了,车子开了。
(1)提问:元元走过十字路口后,又向哪跑去?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贴:车站的公共汽车。
(2)引导学生说说在生活中,自己有没有“眼看就要到了,车子开了”的体验,体会“眼看”的意思就是“马上、很快”。
老师板贴:车开了。
(3)学生演一演元元向公共汽车跑去,眼看要到,车子开走的情景。
4.出示句子:他又叹了口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
(1)提问:元元为什么又叹气地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
预设:要是早一分钟,就能赶上公共汽车了。
(2)体会元元的心情,读好这句话。
5.学生带着体会到的感受,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
(三)教学第4自然段
1.指名读第4自然段。
2.出示短语:“等啊等”“一直”,让学生说一说从这些词语中感受到了什么。
3.提问:元元等不到公共汽车他做了一个什么决定?
4.点拨: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经历吗?体会元元着急的心情,读好第4自然段。
三、教学第5、6自然段,了解故事的结果
1.教师范读第5、6自然段。学生跟读。
2.借助插图,观察元元的表情。学生用“——”画出元元的表现的语句,读一读,再想一想:此时元元的心情怎样?
3.出示句子:李老师看了看手表,说:“元元,今天你迟到了二十分钟。”
(1)提问:元元仅仅晚起床一分钟,为什么却迟到了二十分钟?
(2)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思考元元在哪些地方多花了时间,用横线画出具体描写的句子,随机出示相关句子。
到了十字路口,他看见前面是绿灯,刚想走过去,红灯亮了。
他等了一会儿,才走过十字路口。
他向停在车站的公共汽车跑去,眼看就要到了,车子开了。
他等啊等,一直不见公共汽车的影子,元元决定走到学校去。
(3)引导学生理解元元迟到的原因,借助句式梳理内容。
①因为元元多睡了一分钟,所以( )。(板贴:没赶上绿灯)
②因为元元没赶上绿灯,所以( )。(板贴:没及时通过路口)
③因为元元没及时通过路口,所以( )。(板贴:没赶上公共汽车)
④因为没赶上公共汽车,所以元元决定( )。(板贴:走着去学校)
⑤因为元元走着去学校,所以最后( )。(板贴:迟到了二十分钟)
4.出示句子:元元非常后悔。
(1)指名学生朗读。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后悔”的感受。
(2)启发思考:元元为什么后悔?
(3)过渡: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的错过,让元元迟到了二十分钟。每一次都只差一步,真是可惜啊!后悔不已的元元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要是早一分钟,就能赶上绿灯了。
老师板贴语句,学生自由练说,同桌互说。
要是能赶上绿灯,就( )。
要是能及时通过路口,就( )。
要是能赶上公共汽车,就( )。
四、结合插图,梳理总结
1.出示课文中的两幅插图,引导学生借助插图,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课文告诉我们,元元因为多睡了一分钟而最终迟到了二十分钟的故事。
3.自由交流,说说自己的体会。
4.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
五、实践体会“一分钟”的价值
1.教师计时,学生选择“一分钟我能”表格中的一项进行课堂实践。
2.引导学生思考“一分钟还能做什么”,体会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六、开展活动,巩固识字
1.看图片,指出认识的字。再让学生说一说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这些字。
2.教师小结:我们可以在生活中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