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

面试备考 2021-02-25 15:22:01

一、文本分析

  (一)教材纵向简析

本单元人文主题是南宋思想家陆九渊的名言,意思是“学习这件事忧患的是没有疑问,只有疑问才会不断进步。”语文要素的表述中强调了两点:一是阅读时要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二是尝试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问题。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本单元第三篇精读课文。前两篇精读课文着重培养学生提问兴趣和多角度提问,这篇文章则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提问中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从而学会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

  (二)课文内容剖析

本课一篇经典的科学小品文,篇幅短小,却尺幅千里,展现了20世纪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一幅幅美好画面。课文例举现代技术、引用唐诗、名言赞叹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无论是内容还是写法以及给人的启示,都有利于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尝试筛选问题的学习。

  (三)助学系统研析

本课的助学系统主要包含“导语、旁批、课后习题”。课前导语和前一课一样,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个性化的问题。旁批中的六个问题,提问角度丰富,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展开多角度提出更多帮助理解课文的问题。

课后习题共有三部分,习题一要求将所提问题分类,这是对前两课学习的回应,而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是本课的新要求,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审视和辨析所提问题的价值,从而发现题目并非越多越好,而是要提“帮助理解课文”的问题越好。这一学习目标在前一课的学习上对提问的要求更进一步,再次体现了课与课之间目标训练的递进性和发展性。

为了这一目标的达成,课后习题二问题清单中三个示例问题及学习小伙伴讨论的话,启发学生从“对课文的理解帮助”这一角度,感受问题与问题间的不同,体会问题的价值,从而学会提问。与《蝙蝠和雷达》的课后习题二在编排上的作用是一样的,提倡小组合作讨论,借助课中学习伙伴,重在启发引导,最好达成学习共识。

纵观两个习题,习题一提出了本课提问学习目标,习题二则用几个典型问题示例启发学生思维,运用“越能帮助理解课文”、“引发深入思考”这一标准甄别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帮助落实习题一的目标达成,提问策略层次在不断地提升中。

习题三立足课文内容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自己的看法,理解句子,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再次回应,学会提问是为了更好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

多维度文本分析十分必要,但学情分析也同样必不可少。在《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中学生学习了提问,感知了所提问题的角度;在《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中继续学习提问,了解所提问题的角度,尝试从不同角度提问。而本课要解决的问题,依然是继续学习提问,了解提出问题的价值——帮助理解和深入思考,并尝试解决示例问题和整理后的问题,进一步激发“学贵有疑”的兴趣,初步培养“学贵有疑”的精神。

  三、教学目标(结合教师用书的“单元目标”和“教学重点”确定)

(一)认识“唤、技”等12个生字,会写“唤、纪”等15个字,会写“呼风唤雨、世纪”等17个词语。

(二)能给问题分类,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

(三)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四)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四、教学难点

能给问题分类,引导学生学习筛选问题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能读准本课生字词,按要求书写生字。

2.能根据导语要求自由阅读课文,继续尝试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3.能借助课文旁批和课后示范提问,整理自己的问题,丰富提问的角度。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走进新课

前两课,我们爱上了提问,试着从“课文的一部分或全文”以及“内容、写法、启示”等角度提出了自己的问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考。

围绕提问,这节课我们又会学到些什么呢?让我们走进第七课,读课题。

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1.出示前两课和本课课前导语:和前两课一样,我们首先从课前导语开本课的学习,看看这篇课文的导语,你有什么发现?

2.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用便利贴写下自己的问题,贴在相应的位置。

3.交流自己的问题,引导交流提问角度(一部分、全文、内容、写法、启示),自己是怎么想的?(根据需要出示学习小伙伴的提问,引导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4.你们不但善于发现,还进行了自己的思考。现在,请看看自己的问题,和小组的同学一起整理问题清单,完成“学习活动”。

  整理完成后交流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关于内容的提问多,写法和启示类的问题少)如果你愿意,还可以补充提问。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借助问题清单,学习课文内容,初步学习筛选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

2.带着问题读课文,尝试筛选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

二、教学过程:

  (一)回顾提问的角度,回顾发现“角度”的学习方法。(3分钟)

1. 借助“课文阶梯图”回顾本单元已学内容,明确本课任务。

引入课题,回顾本单元前两课学习内容,明确本课学习任务——筛选(板书)出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

2.借助“课文阶梯图”梳理发现提问角度的学习方法,明确本课的学习方法:通过整理问题清单学习如何筛选问题。(出示课后2题)

  (二)借助问题清单,学习课文内容,初步学习筛选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27分钟)

1.出示课后第二题,引导学生读懂图文信息。

2.引发思考:他们是怎么筛选,得出这样的结果的呢?让我们带着问题(板书?),再读课文,去找找答案。

  第一个问题“程控电话是什么?”

(1)问题一,这个问题出现在课文的什么地方?

(2)出示第4自然段和筛选结果。自己读一读这段话,想一想,学习小伙伴的筛选结果对吗?

交流:引导关注问题和内容间的联系——在不理解“程控电话、电视、因特网”是什么的情况下,也能读懂这段话,这样的问题不影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小结:同学们说的很有道理。原来,判断一个问题对理解课文有没有帮助,就要把这个问题和课文内容联系起来想一想。板书问题、内容

  第二个问题:“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什么意思?20世纪的科学成就为什么可以用这句诗来形容?

(1)用这样的思考方法,我们继续看问题二的筛选结果对不对呢?

(2)读问题。

(3)这个问题在课文的哪个地方提出的?(出示诗句)读句子,了解诗句意思。(生交流后,播放解释诗句的微课)

现在,请默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些内容与诗句的描写是有关系的?

交流、点评:引导学生联系诗句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思考。

3.交流重点句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很依赖自然,生活在一个慢吞吞、静悄悄、一到夜里就黑暗无光的世界。

在20世纪100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了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

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1)来,结合你们的发现,读一读你们说到的这些句子。看看你又能理解到什么了?

指名读句子。说自己的理解。

科学技术的发展真是太快了,短短一百年,就有那么多发明和发现。哪怕是短短的一分钟,也会创造很多奇迹。

(3)播放科技飞速发展的视频短片。

(4)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回扣诗句和课题。难怪作者会说——诗句,“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小结:学到这儿,老师非常佩服你们的理解。再看看这个问题,学习小伙伴的筛选结果到底对不对呢?

你们真了不起,筛选的时候把这个问题和内容联系起来思考,就得出了这样的筛选结果。

  (三)带着问题读课文,尝试筛选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10分钟)

1.学会筛选了吗?现在,咱们来尝试一下,也来筛选一个对理解课文内容有帮助的问题。

2.出示问题三和旁批问题。

请小组合作,从问题三和旁批问题中筛选一个你认为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并说说你们是怎么思考的,推荐一位代表做好发言准备。

预设:

(1)问题三和课后问题二的理解。

(2)“发现”和“发明”。

(3)20世纪为什么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交流中,引导学生发现筛选问题时,需要与课文内容联系起来思考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对课文内容进行认识和理解,让思考更有深度和广度,这样的问题就是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

  (四)总结(2分钟)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板书:理解)。

小结:围绕问题,思考、筛选的时候,我们不知不觉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多的理解。

2.出示阶梯图:从第五课开始,无论学习提问,还是学习筛选问题,在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思考的时候,都能帮助我们理解课文。还记得吗?单元导读页这个大大的问号,随着我们读书深入,一直在我们心里提醒我们——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这就是读书的好方法。这个好方法要一直用下去,今天,给大家一个作业,(PPT出示)请在自己的问题清单中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和你的同学、老师或者爸爸妈妈一起交流,说说你的思考。

附:板书设计

贵州易公教育
官方认证
 立即关注
关闭

扫描上方二维码
更多惊喜等你来领取

客服热线:0851-8682-4916| 手机号码:18786750652|
SiteMap| 网站地图| 标签云| Feed| 推荐阅读| 易公教育
版权所有:江西易公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贵州分公司| 联系地址: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北京路与瑞金北路交汇处(京瑞大厦5楼)| 技术支持:网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