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的好邻居》教学设计

面试备考 2021-03-25 16:33:00

一、教学目标:

1.学会与邻居小伙伴相处的方法,注意自己在邻里生活中的言行礼仪。

2.体会邻里生活中互帮互助的温情,并意识到自己也可以为邻里生活的和谐发展作出贡献。

3.学会处理邻里生活中的小摩擦。

  二、课程标准:

本课编写依据是《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我的家庭生活”里的第3条“懂得邻里生活中要讲道德、守规则,与邻里要和睦相处,爱护家庭周边环境”。

一般而言,学生都有一些与邻居小伙伴交往的经验,通过关注、反思这些经验,可以提升他们与邻居小伙伴交往的能力,并促进邻里生活的和谐。我们的邻里生活大多是充满着温情的。从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体会邻里生活中的温情,不仅有利于他们的社会性发展,也有利于渗透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当然,邻里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小摩擦。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邻里关系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他们感受这种变化,并学会理性地避免和应对其中的小摩擦,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也可以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小学生一般来说都会有一些与邻居小伙伴交往、去邻居家串门的经验,但他们对于如何与邻居家的小伙伴友好相处还缺乏理性上的认识,在处理邻里间小摩擦的时候还欠缺规则意识和法律意识。现代社会多元开放,学生邻里生活的经验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比如对于农村的学生而言,邻里生活经验较为丰富,但是对于城市的学生,尤其是一些进城务工子弟学校的学生而言,邻里生活的经验可能较少,甚至没有。本校地处城郊结合,学生中有的居住在集镇小区,有的居住在农村,还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随父母经常迁徙,邻里交往经验差异较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前要有充分的了解,并做好相应的处理,力争让已有交往经验的学生能力得到提升,也让没有交往经验的学生学会一些结交邻里小伙伴的方法。

  四、教材分析:

本课由“邻居家的小伙伴”“邻里间的温暖”“不给邻居添麻烦”三个板块组成。第一个板块是从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邻家小伙伴切入,引导学生注意自己在邻里生活中的言行礼仪。第二个板块是从邻家小伙伴拓展到邻里生活中的一般交往,这个部分主要侧重从情感的角度讲邻里生活,即体会邻里生活中的温情。第三个板块则从情感的角度转向理性的角度来讲邻里生活,一方面避免给邻居添麻烦,另一方面学会理性地处理邻里纠纷。本课既循情,又据理,在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引导学生体会邻里生活间的温情,也要引导学生理性地处理邻里关系,既不要给邻居制造麻烦,又要学会用合理的方法维护自家的权益。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 认识邻居小伙伴

导语:同学们,成成小朋友前不久搬家了。他很爱交朋友,可新家这里的邻居小伙伴他一个都不认识。你们是怎么认识邻居家的小伙伴的?能教成成一些好办法吗?

  出示任务:

了解认识邻居小伙伴的方法,分享自己与邻居小伙伴交往的趣事,引导学生感受邻里伙伴间的友情。

  反馈指导:

1.全班交流认识邻居小伙伴的好方法。(师及时评点)

2.同学们提供的方法真是多种多样,主动打招呼、礼貌问好、介绍自己、说话时面带笑容等都是好办法。下面我们来模拟一下,看谁能使用好这些好办法。(课件出示要求)

  活动要求:

(1)同桌分别扮演成成和他的新邻居,演一演如何认识新伙伴。

(2)讨论时控制音量,不影响其他组。表演时先介绍自己扮演什么角色。

(3)认真观看其他同学的表演,并进行评价。

(讨论时间两分钟)

请小组展示,评议。

通过刚才的表演,我们知道了想要认识新伙伴需要主动打招呼,热情大方。我们还知道了,如果有小伙伴主动过来打招呼,我们要热情地回应。(板书:主动打招呼 热情来回应)

3.在你们的帮助下,成成认识了很多小伙伴,他们玩得可开心了!(出示组图)

4.你们也说说认识了哪个小伙伴,你们在一起最爱玩什么吧!

5.原来跟邻居小伙伴一起玩能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的快乐!(板书:邻居小伙伴 交往很快乐)

小结:有这么多邻居小伙伴一起玩耍,一起成长,你们真幸福!

  活动二 串门待客懂礼貌

导语:有一次,成成去邻居小伙伴明明家玩,却把明明惹生气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出示P35右下情境图)

  出示任务:

判断P35四个情境中的交往行为做得是否正确,引导学生懂得与邻居交往要有礼貌,讲文明。

  反馈指导:

1.明明为什么生气呢?

2.如果他俩一起收拾玩具,明明的心情又会是怎样的呢?

3.如果明明的家长回家看到收拾得干净整洁的房间,会怎样?

4.看到这个情景,你们想对成成说点什么呢?

5.看来,去邻居家串门的学问还真不少。我们再来看一段小朋友去邻居家串门的情景。(出示视频,及评议要求)

看后议一议,看看小客人和小主人的哪些行为正确,哪些行为不恰当?适时点拨。

6.(出示四个组别:怎样进门 在哪里玩 玩些什么 怎样告别)

请每个小组合作,选择一个环节,讨论小客人和小主人当时分别应该怎么办,再分角色演一演。小组展演后评一评,归纳做客及待客方法。

小结:作为小客人,我们要文明做客,言行有礼;作为小主人,我们要礼貌待客,热情周到!(板书:做客有礼貌 待客要热情)

  活动三 邻里之间要互助

导语: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出示P36左下情境图)有一次,成成突然发高烧了。他的邻居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任务:

借助P36-37中的情境图,以及P38的短文,引导学生回忆邻居间互帮互助的温情,体会自己在邻里生活中能够发挥的作用。

  反馈指导:

1.交流:成成后来会怎样?

2.在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邻居们常常伸出援助之手,再请看。(出示P36上部图)

3.你们也得到过邻居的帮助吗?谁来说一说,你当时有什么感受?

4.有一栋居民楼里出现了一件“怪事”,我们去看看到底怎么回事?(阅读《垃圾不见了》,交流学习伙伴提出的问题,续编故事)

5.看来,虽然我们年纪小,但也能为邻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邻里关系还会因此变得更加和睦呢。

(出示P37情境图,配乐)这几位小朋友也都在帮助邻居,你们又为邻居做过些什么呢?请在友善卡上写下你已经或者想要为邻居做的事。

6.全班交流后在友善树上粘贴友善卡。

小结:邻里间如果能互相帮助,大家的生活都会更加方便,邻里的关系也会更加融洽,我们每个人也都会更加快乐!(板书:大家互帮助 邻里更和睦)

 总结: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充分感受了和邻居小伙伴一起玩耍的快乐,知道了在认识新伙伴时,要主动打招呼,热情去回应;在邻里间串门时要文明有礼;在邻居有困难时要热情帮助。希望大家用本节课所学的方法,去认识更多的邻居小伙伴,去为需要帮助的邻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使我们的友善树更加枝繁叶茂!

一首儿歌送给大家!(齐读拍手歌《我的好邻居》)

  第二课时

  活动一 做得不对怎么办

导语:成成的爸爸妈妈又出差了,他看奶奶一个人干家务很辛苦,就趁奶奶去买菜时拖地,这本是一件好事,可楼下的阿姨又不高兴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出示P39左上情境图)

  出示任务:

观察P39中的情境图,辨析邻里相处中的一些做法是否正确,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邻里生活遇到过哪些矛盾,是如何处理的。

  反馈指导:

1.成成错在哪儿了?他现在该怎么办呢?

2.出示P39另外两幅情境图,小组讨论图中的小朋友做得对不对。如果不对,接下来该怎么办?准备演一演。

3.选代表演一演,演完后让打扰邻居的小朋友谈谈自己为什么这么处理,让受损失的一方谈谈对此事处理的是否满意。

4.很多时候,邻里的矛盾就是由我们小孩子引起的。如果是由你造成的,你会怎样处理,结果怎么样?(句式:有一次,因为我……所以和……后来我……结果……)

小结: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假如因为我们自身的原因导致了矛盾,一定要勇敢地承担责任,积极地解决矛盾。(板书:有了矛盾 积极解决)

  活动二 减少矛盾小妙招

导语:我们中国人历来看重邻里关系,在民间流传着很多有关邻里间互相谦让、体谅的故事,请看!(播放《六尺巷的故事》视频)

  出示任务:

欣赏邻里友好交往、和睦相处的故事,交流从中得到的启示,归纳处理好邻里关系的方法,并写成温馨提示语,引导学生学会与邻里和睦相处。

  反馈指导:

1.你从《六尺巷的故事》中体会到了什么?它对我们今天处理邻里关系有什么启发呢?

2.分享学生课前搜集的邻里间谦让、体谅的故事,交流从中获得的启示。

3.出示P40情境图,结合自身经历换位思考,说说要想处理好邻里关系,自己及家人应当注意些什么。交流归纳后记录在新的友善卡上。

小结:如果我们每个人平时都能多为邻居想一想,将心比心,邻里之间就会避免很多矛盾,我们的邻里生活就会更加和谐美好!(板书:将心比心 减少矛盾)

  活动三 维护权益有办法

导语:与邻居相处,我们应该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但如果自家受到了伤害,该怎么办呢?

  出示任务:

辨析身边邻里纠纷的案例,引导学生学习理性处理邻里生活中的小摩擦,帮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和法律意识。

  反馈指导:

1.出示P41情境图。交流自己如果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是忍一忍,还是去提醒他们。

2.播放邻里纠纷的两个案例视频,交流从中得到的启发。

3.(出示“小贴士”)结合自己亲历或听说的案例,讨论如果找邻居讲理,他们不理睬,还可以用哪些适当的方法去沟通解决?

(相机出示相关法律条文,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八十三条)。

4.在小贴士上记下自己学到的维权好办法。

 小结:如果自家在邻里生活中受到了伤害,我们要主动去找对方沟通。如果对方不配合解决,我们可以向身边的居委会或物业公司反映,还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相信总会有合适的方法来维护我们的正当权益。(板书:掌握方法 维护权益)

总结: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尽量不给邻居添麻烦。对于邻里生活中的小摩擦,我们要相互理解和包容。对于自己无法解决的矛盾,我们还可以向有关部门反映,或是寻求法律的帮助。相信大家只要敢于承担责任,学会将心比心,运用规则办事,邻里生活一定会少一些矛盾,多一些温馨!请大家将本节课学会的邻里生活小妙招分享给家人。

  七、板书设计

第一节课

我的好邻居

邻居小伙伴 交往很快乐

主动打招呼 热情来回应

做客有礼貌 待客要热情

大家互帮助 邻里更和睦

第二节课

我的好邻居

有了矛盾 积极解决

将心比心 减少矛盾

掌握方法 维护权益

  八、教学反思

优点:

1.目标合理,落实到位。

本课教学能依托教材,结合学情,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并以目标为主线串联起各个教学活动。在课前安排学生采访家人如何和邻里打交道,学习交往经验;主动接触邻里,积累交往经验;课上同伴交流,共享交往经验。这样,既让已有交往经验的学生交往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也让之前没有或邻里生活经验不丰富的学生学会一些交往的方法。此外,通过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案例,进行集体分析和总结,更好地解决了“如何理性处理邻里纠纷”这个难点。

2.来源生活,提升生活。

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本课教学注重创设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情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认识邻居小伙伴”中,通过“教会成成好方法”这一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说出自己认识小伙伴并一起玩耍的经历。在“串门待客有礼貌”中,通过联系自己的串门及待客经历,感受邻里交往时文明有礼的重要性。在“邻里之间要互助”中,讲述自己和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故事,思考还能为邻里做些什么。在“做得不对怎么办”中,反思自己的邻里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矛盾,处理得是否恰当。在“避免矛盾小妙招”中,说说邻里生活中自己遇到的不开心的事,思考要想处理好邻里关系,自己应当注意些什么。在“维护权益有办法”活动中,分析学生真实生活中发生的邻里纠纷的案例,归纳处理邻里矛盾的办法。这些活动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反映了学生的现实需求,又提升了学生今后的生活。

3.合作探究,课后实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应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大胆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课中,教师组织开展了看一看、说一说、议一议、续一续、演一演、写一写等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及与同学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课后,要学生运用所学的新方法去结识更多的邻居小伙伴,去为遇到困难的邻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将本节课学会的邻里生活小妙招分享给家人。通过这些课后实践活动既可以拓展教学空间,又能够促进知和行的统一。

不足:

学生在课外时间与邻里的交往需要家长的积极支持与正确引导。由于课前对学情的诊断还不够细致,布置任务的针对性还不够强,导致一部分家长未能给学生创设与邻里小伙伴交往的条件,从而影响了学生课上的交流与课后的践行,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充分达成。

改进预设:

课堂教学前先充分了解学情,如发现不同学生的邻里生活经验有明显差异,要分析原因,再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为学生创造邻里交往的机会,并指导学生的课外实践。

贵州易公教育
官方认证
 立即关注
关闭

扫描上方二维码
更多惊喜等你来领取

客服热线:0851-8682-4916| 手机号码:18786750652|
SiteMap| 网站地图| 标签云| Feed| 推荐阅读| 易公教育
版权所有:江西易公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贵州分公司| 联系地址: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北京路与瑞金北路交汇处(京瑞大厦5楼)| 技术支持:网络部